網上展覽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 聖保羅書院 主辦

教育與承傳

聖保羅書院與香港教育並肩發展

  • 聖保羅書院 3D 模型
  • 聖保羅書院與香港教育
  • 策展
  • 鳴謝

1851至1941年聖保羅書院位於己連拿利的校舍模型,現稱為香港聖公會會督府

1950年代聖保羅書院位於般咸道的校舍模型

聖保羅書院與香港教育並肩發展

時期:1841 - 1861

教育發展在香港

未暇兼顧:本港教育仍以傳統學塾及宗教團體辦學為主

聖保羅書院的發展

立足香港:聖保羅書院成立,以宣教及培育人才。
舊生包括等華人菁英

時期:1862 - 1904

教育發展在香港

回應社會:政府成立中央書院與教育司署,推行補助書館計劃,並引進英國大學入學試

聖保羅書院的發展

嶄露頭角:培育等華人菁英

  • 1862年中央書院成立

    中央書院(又名大書院)校舍座落於中環歌賦街,由史釗域擔任首任校長,以提供高小與中學程度之西式教育為主。學校分為英文部與中文部:英文部學生除學習英語、地理、算術及歷史外,還需學習《五經》及《史記》;中文部學生則必須學習《論語》、《孟子》及《中庸》。學生須通過典籍口試才能入讀英文部。1889年,位於中環鴨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之新校舍啟用,並更名為「維多利亞書院」,1894年改稱皇仁書院。

  • 1865年成立教育司署

    政府成立教育司署,取代教育諮詢委員會,由史釗域出任首任署長,專責香港教育事務,為教育正式納入香港政府公共事務之里程碑。

  • 1867年聖保羅書院被迫暫時停辦

    香港經歷首場金融風暴,聖保羅書院的學校基金所投資的洋行寶順行突然倒閉。適值當時英國政府因國內的宗教爭議,不敢以公帑資助教會辦學,港府只得跟從政策施行,終止補貼。聖保羅書院無奈須暫時停辦。

  • 1868年聖保羅書院於英國海外傳道會資助下重開

    柯爾福會督於英國海外傳道會資助下,重開聖保羅書院:惟書院翌年再次因欠缺資金而臨時關閉,至1875年始重開。

  • 1873年推行《補助書館計劃》

    計劃規定接受補助的學校,必須每天連續教授四小時的世俗教育,當中不能涉及宗教教育。

  • 1875年《聖保羅書院條例》獲香港定例局通過

    包爾騰會督上任後,於當年1月重開聖保羅書院,並首次開辦走讀班(先前書院只辦寄宿班);年中修改書院條例,將書院業權轉交予聖公會坎特貝里大主教,並賦予他聯同監院和處理香港事務的官員重新制定規例之權力。

  • 1876年聖保羅書院參與政府補助計劃

    書院屬於補助計劃下之第四類,即以歐洲語言教授歐洲課程之學校。課程包括:閱讀、寫作、算術、文法、歷史及地理等。

  • 1886年引進英國大學入學試

    相繼引入劍橋、牛津等大學入學試,以便學生能升讀外國院校。

  • 1898年中英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中英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強行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地方,以及235個島嶼,為期99年。

  • 1901年聖保羅書院重組為神學院

    霍約瑟會督將聖保羅書院改組,中止自1849年起向華人提供英語教育之英華教學模式,改與英國海外傳道會合作,轉型為神學院,旨在培訓華人神職人員。

時期:1905 - 1942

教育發展在香港

踵事增華:本港教育隨社會進步而有所發展。此時期重要大事,包括:成立香港大學、公布《1913年教育條例》,以及舉辦中學會考。

聖保羅書院的發展

與時並進:聖保羅書院在這時期大事更張,回應社會發展,重辦英華教育,並開辦半夜義學,為香港培育不少人才,如:等,以及文化先驅,如:等。

時期:1945 - 1980

教育發展在香港

強調篩選:戰後學童人口大增,教育取向偏重公開考試成績

聖保羅書院的發展

回應訴求:開設夜中學,增建校舍,收錄更多中小學生。書院繼續培育人才,遍及政界、學術界、工商界、醫學界、社福界、演藝界等,為港服務。

時期:1980 - 現今

教育發展在香港

易轍更張:本港教育在這個時期汰舊迎新,百花齊放,引進不少新思維

聖保羅書院的發展

穩中求變:一如既往,聖保羅書院公開試成績斐然,人才輩出,並於21世紀初轉制為直資學校

  • 1981年初中評核試首次舉行

    首屆初中評核試共有9.3萬名中三學生參加,其中近六成獲得官立或資助學額。

  •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

    中英雙方於1984年12月確定香港主權將於1997年由英國移交予中國。

  • 1985年聖保羅書院首推普通話班

    有鑒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夏永豪校長於書院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文課,為全港中學先驅。

  • 1991年實施直接資助計劃

    政府教育統籌委員會在1988年提出直接資助計劃,鼓勵已達相當高教育水準的非官立中學加入,以提高私校教育素質。計劃在1991/1992年度開始實行,發展私校體制,令香港學校體制更趨多元。2000/2001年度,此計劃更擴展至小學。

    1991年開始擴展專上教育

    1991年,香港科技大學成立。自1994年開始,前專上院校分別升格為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嶺南大學及香港樹仁大學等。

  • 1994年五所教育學院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

    五所教育學院,包括:羅富國教育學院、葛量洪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工商師範教育學院與語文教育學院,於1994年合併成為香港教育學院,其後於2016年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

  • 1995年聖保羅書院首辦海外考察團

    書院放眼國際,首次籌辦海外考察團。2002年,書院正式成立「環球教室」計劃,擴大考察團規模。各學科部門均有參與,曾考察內地、歐美等處。

  • 1997年香港回歸,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

    7月1日,香港結束英國殖民管治時期回歸中國,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

  • 2000年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統籌委員會於2000年9月發表《終身學習,全人發展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並編訂《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報告書。課程發展議會自2001年開始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提升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以達至終身學習為目標。政策包括:「一條龍」辦學模式、《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教育學券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等,並將學制改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與四年大學。

  • 2009年「新高中」學制開始實行

    《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通過後,2009年9月起實施「新高中」學制,取消預科,以中學文憑試取代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

  • 2002–2010年進行多項擴建更新工程

    書院先後於2002年增建東翼七樓,2006年新建南翼取代前小學部大樓,又於2008及2010年分別翻新黃鳴謙堂及禮堂,增設電腦設施及彩排空間,帶領學校邁向21世紀的教育需要。

  • 2012年第一屆中學文憑考試舉辦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舉辦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為六年制中學的畢業試。

    2012年最後一屆預科生畢業/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試

    隨著高級程度會考完成歷史任務,聖保羅書院停止收錄女生,成為全男子學校。

  • 2014年教育制度改革:推行《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按課程發展議會的分析,香港課程改革仍需要不斷完善,以達致「聚焦、深化、持續」學校整體課程發展,其中包括五方面︰一、學生身心的均衡發展;二、切合學生學習需要的學、教、評;三、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四、理順各學習階段的銜接;五、強化教師專業能力及建立學習社群。

  • 2018年聖保羅書院啟動學校優化工程及增設升學途徑學制

    聖保羅書院宣布一系列翻新優化工程,除更新校園、善化教學環境,亦配合近年多項教育改革,秉持多年來專注校外學習的優良傳統,以備未來挑戰。

    同年又增設國際高級程度會考的高中課程,為學生提供另一升學途徑。

  • 2017年及2021年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及補充說明

    教育局訂定課程發展的新焦點,邁向課程持續更新的新里程︰聚焦、深化、持續。持續更新改革包括:加強價值觀教育、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推展STEM教育和信息科技教育等。2021年,教育局出版《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補充說明文件,以「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啟迪多元」為題,並闡釋「學時」(相對於「課時」)的概念,以及強調如何推動國家安全教育,讓學生成為具國家觀念、尊重法治、守法的良好國民。

策展

策展團隊

鄧穎瑜女士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

林蘇晗女士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

高彥靜小姐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

姚依彤小姐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

鳴謝

顧問

李子建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教育承傳計劃顧問委員會主席

鄭保瑛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

梁操雅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學系客席講師

聖保羅書院

鄭卓生博士 聖保羅書院校董會主席

源廸恩先生 聖保羅書院校長

黃煒鍶女士 聖保羅書院助理副校長

鄭雅彤女士 聖保羅書院老師

陳曉宜女士 聖保羅書院老師

呂崇澤先生

圖片提供 (名稱按中文筆劃排序)

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明報

東華三院文物館

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香港大學圖書館

香港大學圖書館黃祖棠圖片收藏

香港聖公會檔案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

聖保羅書院

網站程式編寫

徐偉隆先生 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

立體模型製作

黃棣才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講師

劉亮國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宋玟姃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莫潁蕎小姐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研究助理

其他

陳君堯

黃詠筠